民间酒趣
首页> 习俗> 酒意浓浓过新年—春节饮酒习俗
  
酒意浓浓过新年—春节饮酒习俗
来源:本站编辑部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是酒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中国古代的诗歌《大雅·即醉》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礼记》中有“酒者可以养老也”、《左传》中有“酒以成礼”的记载。酒这种独特的液体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几千年来,酒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逐渐形成了种种生活习俗。
    无酒不成宴,酒是所有的宴请活动的主角。结婚都要喝喜酒,生儿育女喝喜面酒,丧事活动接待亲朋的饭席有的地方称豆腐汤也要喝酒。近年来,孩子考上大学还要喝谢师酒。迎来送往、亲朋聚会、同学会、战友会、老乡会等活动更要喝他个一醉方休。
    中国过年就更离不开酒了。
    除夕俗称年三十,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始于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写有这样的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明代袁凯在《客中除夕》一诗中写道:“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阿成家,椒盘已颂花”。
    春节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民间传统中,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始于唐代,一般当地要举办大型灯会,也称灯节。由于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古代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饮酒吃元宵(北方吃元宵,南方食汤元),寓意新年团圆甜蜜。晚上还要看花灯、猜灯谜。至此,喜气洋洋的新春佳节,在酒意浓浓中圆满结束。

(此文被打开过9916次)

      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本网站转载于网络的资讯内容及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更正。若未声明,则视为默许。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本网站所转载的资讯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